首页>化工资讯

 推荐产品

 化工资讯

提振中药材产业 还需“对症下药”
2015-10-19

  金秋的“药都”正是药材收获季节,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内已经人头攒动,挤满了摊贩和药材采购商,这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拥有1000多家中药材经营店面,每天上市的药材品种有2600多种。




  “亳州中药产业有两个全国最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中药材交易量全国最大。”安徽省中药材商会会长卢景川介绍,在亳州中药产业集聚基地谯城区,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近百万亩,约占全省的60%和全国的10%;中药材销售专业市场7个,2014年中药材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占全国中药材市场交易额的四分之一。




  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是“药都”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层次不高,集群度不强,品牌建设不够,中药材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偏低,制约着亳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建设步伐。




  “我们生产的药材和饮片低价出口到国外,国外企业加工成‘洋中药’再高价卖到国内,价格会翻很多倍。”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吴德玲介绍,“洋中药”的流入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中药保护不力,导致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自身研发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发掘中医药宝库。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其实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缩影。据了解,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日本和韩国所占比例则超过70%。海外中药市场规模近300亿美元,中国制造的中药占比却不到5%。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和科技水平滞后,我国长期徘徊在中药产业链的低端。





  中药产业应该建立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化体系,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要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大品牌,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和中药材贸易;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逐渐形成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区。

上一条        下一条
上海丹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200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