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非洲猪瘟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猪生产备受关注。
去年以来,我省主动作为,统筹抓好恢复生猪生产和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充分调动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切实解决养猪户不敢养、不想养、养不起等问题。目前,我省生猪复产增养行动纵深推进,猪肉市场供应稳定,生猪稳产保供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生猪生产持续向好,产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八成以上
“当前,我省生猪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呈现‘三好一快’的特点。”日前,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局副局长甄丽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生猪产能恢复持续向好——自去年9月以来,我省生猪产能止跌回升,保持连续10个月环比增长的良好势头。根据农业农村部门监测调度分析,截至7月底,全省生猪存栏1379万头,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35.2%,恢复至2017年底的85.1%;全省累计外调生猪量364.8万头,完成全年任务73.0%。
生猪发展环境积极向好——去年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破除了一些制约生猪生产发展的制度障碍,通过政策推动、市场拉动,以及动物疫病防控保障,极大提振了养殖场户的信心,激发了生猪复产增养的强劲内生动力。今年以来,我省新建、改扩建生猪养殖项目1308家,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4个,已建成655家,新增产能250万头。
非洲猪瘟防控总体向好——强化防控措施,补齐防控短板,堵塞防控漏洞,消除防控盲点,坚持外堵内防,织密织牢非洲猪瘟防控网,使疫情发生与传播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我省动物疫病监测情况分析,全省监测2.2万份,场户自检30万余份,未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全省动物疫情总体平稳,为全省生猪产能恢复创造了健康环境。
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因势利导,把非洲猪瘟防控压力转化为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为策应“调猪”向“调肉”转变,按照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全省已有15个年屠宰百万头以上的生猪屠宰加工项目落地,全省猪肉外销占外调总量比例由5%左右提升到28%。
强化政策落实落细,千方百计加快生猪产能恢复
老百姓不能没有猪肉吃,也不能因猪肉贵吃不起肉。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恢复生猪生产工作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务,统筹谋划,多措并举,全力打好加快生猪产能恢复组合拳。
“虽然种猪单价高达6500元一头,我还是联系北京和辽宁的育种场,预定了两批总计272头。”高安市养殖大户袁电明说,政府对生猪生产的高度重视让他对养猪很有信心。
“让养殖户树立信心,这比黄金还重要。”甄丽卿说。去年以来,我省通过优化“放管服”,打好用地、财政、金融等政策组合拳,着力化解养猪户不敢养、没钱养等难题,激发养殖场户生产信心与动力:强化用地保障,环保部门进一步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调减禁养区3195个,调减禁养面积9283平方公里,为生猪产能恢复腾出发展空间;引导金融机构与规模猪场对接,创新推出“洁养贷”“保单贷”供应链贷款等信贷产品,满足融资需求;省级财政累计安排引种补贴等资金5.35亿元,落实引种任务17.6万头……据农业农村部门监测调度显示,我省累计创建生猪标准化示范场533个,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生猪复产增养,关键在于真抓实干。全省将生猪生产列入省委、省政府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把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按季度分解到设区市、县(市、区),建立了“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制度。为了抓好生猪生产工作,省农业农村厅还派出22名处级干部对接22个生猪调出大县,督促指导生猪恢复生产工作。
加强储备调节、市场监管力度,综合施策做好猪肉保供稳价
猪肉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百姓的“菜篮子”“钱袋子”。保障猪肉供应,稳定猪肉价格,让家家户户餐桌上不缺肉,是起码的民生刚需。
进入7月份以来,因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我省猪肉市场价格略有小幅上涨。但是,全省相关部门综合施策,猪肉供应及价格仍然保持平稳运行。
——推动全省生猪市场保供稳价21条保障措施实施,印发猪肉价格上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预案,截至7月底,发放价格临时补贴8.95亿元,惠及220多万困难群众,切实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
——周密部署冻猪肉储备投放工作,大力实施冻猪肉储备计划。全省已完成冻猪肉累计储备7886.2吨,累计投放3078.59吨。在重要节点及猪肉价格明显上涨时期,及时组织冻猪肉投放工作,有效地增加了猪肉供应量,平抑了猪肉价格。
——新增屠宰场为价格直报点,从源头掌握价格情况变化。在重要时间节点,对猪肉价格实行“日监测、日报告”制度。相关部门定期会商开展价格形势分析,定期调度各地猪肉市场供应及价格情况,对猪肉等重要商品价格涨幅较大的地区予以提示预警,压实属地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