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下旬,南北产区新玉米收获逐渐增多,市场供应呈现增长态势,但玉米市场价格在多空博弈仍然较强的情况下有跌有涨,产区部分用粮企业提前、高价开秤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后期随着新玉米上市量逐渐增加,预计市场行情将会有一段震荡调整的过程,而在购销双方围绕新粮产量、惜售看涨、抢收囤粮等方面展开充分博弈后,预计玉米价格将回归供需基本面,出现稳步上涨走势的可能性较大。
产区玉米陆续收获东北仍是关注重点
目前,各地秋收已经从南到北逐渐展开,华北黄淮及东北部分地区玉米也在陆续收获上市。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9月21日,全国秋粮已收获完成16.7%,同比慢0.4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已收9.4%。这其中,东北地区受台风影响导致大面积倒伏后的玉米产情,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各方对产量、品质等的影响评估不一。
受入秋以来连续强降雨和台风影响,东北局部地区玉米出现大面积倒伏。吉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台风“美莎克”影响该省农作物面积865.72万亩,玉米占比达到90%;黑龙江省银保监局数据显示,全省政策性种植险受灾面积2930万亩,其中玉米受灾面积1395万亩。两省农业部门专家评估,受影响不一定成灾,再加上大部分玉米已基本成熟,产量损失预计有限。但也有市场机构在调研后认为,台风导致部分地区玉米倒伏及田间积水,不仅对当地玉米产量造成不利影响,也面临着发芽、发霉、收割成本高及收割难度大等问题。
随着产区收获范围逐渐扩大,近期天气对玉米最终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仍较重要。中央气象台预计,最近几天东北、华北、黄淮农区大部时段天气较好,墒情适宜,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未来10天左右,东北、华北等地累计降水量有10~30毫米,其中东北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初霜冻日期偏晚,利于作物灌浆成熟,但多雨天气则不利于成熟收晒。
新粮提前高开上市各地价格表现不一
目前,主季玉米已经进入收获上市期。今年产区新玉米购销表现出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开秤时间早,二是开秤价格同比较高。据监测,从9月上中旬开始,部分用粮企业就已开秤收购新粮,如辽宁益海嘉里9月10日起开始收购新玉米,折14%水分干粮、容重690g/L以上的挂牌价2160元/吨;吉林松原嘉吉9月15日启动新玉米收购,14%水分、三等以上收购价2100元/吨;山东肥城福宽9月16日起收购新玉米,挂牌价2280元/吨;黑龙江北安象屿、成福食品均于9月17日开秤收购新粮,折干粮三等挂牌价分别为2045元/吨、2020元/吨;中储粮山东潍坊、淄博等库点也开始挂牌收购新玉米,价格均为2400元/吨。
进入9月下旬,开秤收购新粮的加工及收储企业逐渐增多,汇总纵向对比来看,今年新玉米开秤时间总体比去年提前,部分企业较去年早了20天左右,且收购价格同比提高300~400元/吨,市场主体心态较为积极。
随着新玉米上市量增多,用粮企业到货量也随之增加,近日华北地区玉米价格下跌压力较大,以山东深加工为代表的用粮企业玉米挂牌价格持续小幅下调,本周以来累计下跌10~50元/吨。截至9月24日,山东昌乐英轩玉米挂牌收购价2416元/吨,比本周初下跌24元/吨;诸城兴贸2366元/吨,下跌14元/吨;河北宁晋玉峰2340元/吨,下跌40元/吨;河南孟州鑫河阳2220元/吨,下跌20元/吨。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在台风影响玉米产情、市场各方看涨情绪浓厚、部分企业提前启动收购等支撑下,玉米价格总体表现坚挺。目前,用粮企业新玉米挂牌收购价多在2010~2160元/吨,且部分企业价格还在连续上调。
短期仍存下跌压力后市形势将较复杂
随着主产区新玉米收获上市范围的不断扩大,阶段性供应压力客观存在,新陈玉米价格也将逐渐接轨,预计短期内玉米市场仍有一定的震荡回落空间。而随着南北产区新玉米市场购销逐渐进入高峰,在灾情影响产量预期、基层惜售心态浓厚、下游需求逐渐好转及企业收购心态或将积极等因素支撑下,预计新玉米市场呈现坚挺偏强走势的可能性较大,收购价格同比将总体上升一个台阶,收购进程也将会拉长。
需要注意的是,在看好玉米后市的同时,也应看到后期市场面临的形势仍较复杂。
一方面,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玉米价格的上涨,既有生猪产能恢复、深加工企业需求增加等因素,也有资本市场炒作和非理性囤粮的因素。目前全社会玉米库存仍较充足,今年玉米是丰收年景,新玉米即将收获上市,供给还会增加,近期玉米市场价格已开始企稳,后市价格不会大幅度上涨。
另一方面,尽管国内玉米供需存在缺口被普遍认可,且新年度的产需缺口随着下游需求的恢复增长有拉大态势,但从供应渠道来看,今年以来累计拍卖成交的5800多万吨临储玉米尚有超过四成仍未出库,结转到下年度的陈粮库存将会有效补充供应缺口。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增加态势明显,2020年1~8月份我国已累计进口玉米559万吨,同比增长约50%,且有机构预测,下年度我国玉米进口总量可能达到1700万吨;再加上不宜存储的政策性小麦、稻谷在深加工等领域的替代,市场有效供应能力仍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