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午后,大宗商品价格普跌,农产品跟跌,但玉米整体表现依然较强,维持高位宽幅振荡,玉米淀粉日内小幅收涨。
据光大期货农产品研究总监王娜介绍,1月18日,玉米5月合约增仓上行,美玉米大幅走高,国内进口成本随之攀升。到1月19日,玉米5月合约减仓下行。自本月中旬开始,玉米5月合约持仓维持在110万手附近的高位水平,期价高位振荡。现货市场方面,本周初北方港口玉米收购报价继续走高。1月19日,辽宁锦州港口20年新季玉米报价2920元/吨,较上日上涨20元/吨;广东二等玉米陈粮报价2980元/吨,较上日上涨30元/吨;二等新粮报价在3020元/吨,南北倒挂95元/吨。王娜认为,玉米产区价格坚挺提振市场,预计短期内玉米期价将延续高位振荡格局。
金信期货农产品研究员宋从志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在过去一年中,玉米在整个农产品偏强的氛围里,以远期缺口预期的主线开启了期现货轮番上涨的模式。当前,绝对价格已经处在历史的高位,同时远月期价对近月及现货转为贴水,国内玉米市场的整体格局正在悄然从之前的弱基本面强预期转变为强基本面弱预期。
“从基本面来看,整体贸易环节倒挂已经加剧,尤其是南港库存推至历史高位且在月末仍面临进口集中到港压力,华北地区大幅补涨之后,小麦拍卖成交开始上升,边际替代逐步增强。产销区大幅倒挂叠加远月期价贴水,令后期东北高价玉米难有贸易流向。供应看,年后农民仍有卖货需求(目前销售进度7成左右),需要下游持续的补库来承接。市场虽无明显利空因素,但国内玉米市场可能已经严重过热。”宋从志说。
格林大华期货玉米分析师张晓君表示,可从三个逻辑层面来分析玉米市场价格:一是从宏观逻辑看,境外新冠疫情持续蔓延,疫苗战全面打响,后疫情时代下农产品强势不改,进口成本将继续抬升。二是从产业逻辑看,供给端仍占主导地位。产业从被动去库存、主动去库存,到当前的主动建库阶段。三是从供求逻辑看,2020/2021年度进口叠加替代完全可以弥补供需缺口,然而渠道建库意愿强烈,有多少渠道库存能真正进入流通环节进而形成有效供给是判断供需变化的关键。目前渠道隐形库存未形成有效供给,年前境内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严峻,疫情防控全面升级,下游需求前置企业提前备货等因素影响玉米价格。因此,玉米现货恒强、疫情引发的备货行情已反映在盘面上,短期上涨动能减弱。
张晓君认为,利多因素有:USDA月度报告继续下调全球玉米产量和库存,后疫情时代进口成本将继续抬升;境内疫情形势严峻,下游备货推动现货价格居高不下。
而从利空因素来看,第一,疫情导致节后需求前置,若节后疫情有效控制,则盘面已提前透支上涨幅度。境内疫情升级,市场担心重蹈2020年覆辙,提前大量备货,节后需求前置,若节后国内疫情降温,物流运输常态运行,则高价有利于渠道出库,盘面或承压回落。第二,小麦、稻谷等替代效应持续。第三,冬季疫病升温,上半年生猪养殖增速或减缓。第四,进口玉米及替代品规模预期大幅增加。
近期东北、华北产地现货市场情绪持续升温,叠加河北、东北疫情尚在加剧阶段,市场再度担心供应端安全问题,下游积极入市补库,令现货大涨。宋从志表示,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上周及本周小麦拍卖价大幅走高,出现大幅溢价仍100%的成交率,玉米价格上涨开始加速向小麦传导,一定程度刺激玉米需求端边际替代逐渐增强。“市场虽反复交易远期产需缺口无法证伪,但从对平衡表的理性推演看,2019/2020年度的产需缺口在5000万吨左右,低于此年度的政策性玉米投放量,并出现结转,符合我们之前的预期。”宋从志表示,下一季度,在养殖继续恢复叠加新作减产的基础上继续上调产需缺口至6500万吨,但进口谷物有可能扩大至2800万吨(玉米1500万吨、高粱500万吨、大麦800万吨),国内谷物增加3000万吨替代(小麦1400万吨、陈化水稻折算玉米1400万吨),共可以补充5600万吨的缺口。因此,渠道库存稍有释放,便可缓解供需紧张局面。
宋从志认为,中期看,国产玉米价格已经创出历史新高,大幅升水小麦价格200—300元/吨,倘若继续向小麦价格传导,拉涨口粮价格,或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当前玉米价格继续上涨面临的政策风险在逐步积累。
“对交易者来说,前期多单可以考虑陆续平仓,但做空要注意控制仓位。对用粮企业来说,要保证一定的玉米库存,防止春节前后出现原料断档。若春节后市场供需恢复平衡,且企业库存仍偏高,可以选择在盘面进行一定比例的套保。同时,企业也要考虑原料渠道的多元化,降低对国产玉米的依赖度。对贸易商来说,如果春节前后物流断档期长,囤粮的风险也会增加,当前阶段应该加速出货并且在盘面套保提前锁定利润。”一德期货资深分析师孙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