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化工资讯

 推荐产品

 化工资讯

原油会重演1980年代的暴跌吗
2014-11-06

  国际原油期货的两大标的布伦特原油(Brent)和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从6月24日的高点115美元/桶和106美元/桶分别下跌至10月20日的85美元/桶和82美元/桶,跌幅分别达26%和22%。按照惯例,跌幅超20%市场就算进入熊市。原油进入熊市,除了需求端增速不及预期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北美页岩油产量的大幅飙升。


  回顾原油市场的历史,1980年代北海油田大规模开发,也曾引发油价的大幅下挫。欧洲和北美都是全球的消费中心,三十多年前的北海供应增加和现在北美页岩油的爆发,都会产生挤出效应,减少对边际供应量的需求,这意味着被减少的这部分必须寻找新的市场。而原油的贸易路径都较为稳定,新加入者必须用低价换来份额,这是这两轮油价下跌的根本逻辑。我们从经济态势、地缘政治、能源结构、需求和供应状况对两个阶段的原油市场进行对比。


  1、经济态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战后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慢的10年。在五十、六十年代,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在5%以上,七十年代降到4%左右,八十年代则在3%以下。但是,各类国家在八十年代取得的经济实绩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工业国家在渡过了八十年代初期急剧的经济衰退以后,从1983年到1989年,西方工业国家实现了持续7年的稳步增长,这是战后以来前所未有的。


  现阶段,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是复苏之路并不平坦。欧洲经济有重陷衰退的风险,当地通货紧缩的预期已经慢慢抬头,失业率居高不下,银行没有借贷意欲。其次日本的领先指标显示该国经济均有再陷衰退的风险。中国经济的内在动力也明显不足,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也回落至7%附近。


  2、地缘政治


  1980年前后,世界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1978年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社会和经济出现剧烈动荡。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世界石油市场原油供应的突然减少,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止,世界石油产量受到影响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再度引起油价上扬。


  就在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时,所有涉及原油的实体都开始囤积实货,包括石油公司、消费国政府等,推升原油库存达到历史高位。石油库存从正常的水平,即维持30~50天的消费,增加到180天,换句话说,是必要水平的5倍或6倍。这甚至超过了陆地上的实体原油库存能力。在主要关口,停泊的超级油轮用作浮动的仓库。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


  回到现在,此波油价下跌前,全球原油市场也并不平静。2012年年中开始,欧美开始对伊朗进行制裁,全球减少了100余万桶/日的供应量。2013年欧佩克组织中有这样三件供应中断以及潜在的供应中断事件:8月中旬埃及的动乱事件,因国内有输油管道和苏伊士运河通过,曾短暂推升油价,但并未发生实际的供应中断。9月下旬叙利亚开始暴乱,因当权者使用化学武器,欧美国家一度扬言要出兵叙利亚,最后以俄罗斯的调解和叙利亚交出化学武器完成和解。叙利亚日产原油仅30万桶,但是他的邻国皆是产油大国,这是叙利亚事件紧张的原因所在。第三个事件是利比亚国内罢工导致的产量大幅下滑。从2013年7月开始一直到年底,利比亚的原油产量从140万桶/日陆续下降到100万桶/日,再到2014年的仅15万桶/日。


  2014年国际油市依旧较为动荡。代表性的事件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危机,欧美因此宣布制裁俄罗斯,但制裁和地区冲突均未影响到实际供应。其次曾助推Brent原油价格飙升至115美元/桶的是伊拉克国内暴乱,最后反动派政府占领了北部城市,并未影响产区占比较大的南部地区,而且,伊拉克反动派稳定后还在积极售油凑集资金。


  3、能源结构


  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一次能源的消耗中,石油已经占据了较大比重。缺乏具体数据,从国际能源机构(IEA)所做的能源比重的横断面我们也可以大致看出,1980年代时石油所占比重要高于21世纪的今天,后者煤炭和天然气的消费占比有所增加。


  4、全球原油供需状况


  20世纪80年代全球日均消费原油6000万桶左右。主要的生产国有欧佩克中的沙特、科威特、伊拉克,非欧佩克国家中主要有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原油产量与沙特相当,都是在1000万桶/日的量级。非欧佩克国家中,挪威和英国的产量异军突起。20世纪70年代,英国挪威两国在北海发现了大油田,1978年英国北海油田首次超过5000万吨,满足国内消费的一半,接着挪威年产也超过3000万吨。1984年英国北海日产原油高达270万桶/日,挪威油田产量一路飙升。


  就具体消费而言,美国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1980年代的第二原油消费国是日本,其次是德国,两国消费的绝对值分别在500万桶/日和230万桶/日的量级。


  5、原油价格的演变


  再来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石油市场的变化。彼时因为两伊战争的爆发,各个实体大规模囤积原油,库存规模达到正常水平的5~6倍,然而即使在原油完全供应中断的情况下,维持库存的高额成本(物流成本、财务费用)也显得完全不合理。之后价格在1980~1985年间缓慢下滑,沙特即使从1981年的日产1100万桶下调至1985年的250万桶/日,还是未能阻止油价随后在1986年的暴跌。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1985年市场开始充斥着最终产品,而且无法再吸收更多的数量;当库存开始威胁到炼厂的经营和物流时,崩盘不可避免。油价开始每天以未知的速度下跌,从30美元/桶下跌到11美元/桶。


  产油国在十几年后第一次看到石油收入的大幅下降,被迫削减投资和支出预算;石油公司被迫冻结其生产成本高于新的原油价格的开发投资。大批边缘油田由于不再盈利而不得不减产。北海当时油田的开发大幅削减,研究项目被冻结。1987年全球召开了多层次的石油会议,12月沙特同意在欧佩克成员国之间签署新的协议,实施以阿拉伯轻质原油为价格基准的官方价格体系,原油价格固定为28美元/桶。此后大约3个月,原油市场才得以稳定。


  回顾2014年此波油价下跌和供需面的变化。2014年7月伊拉克暴乱稍有平息后,全球最大的基准原油Brent价格便开始下跌。2014年1~7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原油库存增加了5900万桶,去年同期仅增加400万桶。原油库存由2014年年初的赤字1500万桶升至7月底的盈余4000万桶,预计年底的盈余更多;12月日、欧、美的库存可能同比增5800万桶,这将是20年的高点。与此同时,三大OECD国家7月底的成品油库存是20年中的第二低点,三季度末成品油库存可能与去年同期持平,四季度可能下滑2800万桶。


  库存增加的同时,9月欧佩克的产量也增至两年高点,页岩油主产国美国的产量也在10月上旬提升至30年新高890万桶/日。市场的关注点也在11月27日的欧佩克部长级会议是否会决定减产,沙特之前曾公开发表言论称可以长时间忍受油价在80美元/桶下方。从美国资讯机构Baker Hushes的数据看,美国页岩油的成本大都在45美元/桶~80美元/桶,而且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的上线可能已经下移至75美元/桶下方。


  6、后市展望


  从上一波原油扩产周期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原油价格只有跌破新油田的开发成本市场才可能重新平衡。1980年代发生了原油库存向成品油库存转移的故事,成品油库存无处安放,才引发了原油更大幅度的下跌。现阶段,没有像两伊战争那时的囤库行为,原油库存的绝对值也较低,同时成品油库存也位于五年均值下方。11月27日如果欧佩克没有减产行动(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可能的),那么在全球原油需求增速逐步放缓的情况下,成品油库存将逐步累积,市场完全可能重演1980年代由成品油端引发的原油下跌局面。我们认为油价的第二波下跌应该在2015年的春季。
上一条        下一条
上海丹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200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