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不高,基本维持在30%至45%左右。前几年“油荒”之时,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也未突破50%。除了原料的困扰外,主因在于产能过剩。
山东省政府在10月份出台《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要求到2017年,淘汰及转产落后企业20余家,缩减落后炼油产能约1200万吨,全省地方炼化企业平均规模由目前的230万吨/年提高到450万吨/年;到2020年,全省地方炼化企业平均规模提高到500万吨/年。
12月5日、6日,经济导报记者跟随一家资讯公司和几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前往东营和滨州的多家炼厂调研时了解到,由于资金以及其他问题的困扰,化解山东地炼产能过剩问题并非易事。不过,由于地炼企业的资金压力巨大,或许在不久后,会有部分地炼企业倒闭,有望“间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开工率背后
“这是我们新建的常减压装置,还没有启用。”在东营市一家地炼企业,其办公室副主任曹明指着不远处的一套设备对导报记者说,“现在的库存压力比较大,而且燃料油的价格并没有随着原油价格下滑而大幅下跌,炼一吨亏一吨,原来的老设备都没有达到满负荷运转,再开启新的没什么意义。”
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非只出现在曹明所在的地炼企业,在东营和滨州的另外4家地炼企业,也出现了开开停停的现象。
“现在地炼的开工率一直维系在30%至35%之间,甚至有些炼厂的开工率低至20%。”6日,生意社能源分社社长、导报特约评论员李宏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炼厂炼油装置都关停了,中海油下属炼厂山东海化停了半年多,东营石化也停了3个月,因为开工比停工亏损还大。”
据导报记者了解,由于山东地炼产能集中,导致地炼对原料的争夺激烈,价格多处于国内高位。也正因为产能集中,所以下游产品在国内成品油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多采用低价促销策略致利润不断缩水。因此在原料成本高而国内成品油市场低迷的时候,地炼多选择停工避险,开工率被迫下降。除此之外,银行资金持续抽紧使得贸易周转拉长,地炼同样因为资金紧张原料采购周期长或采购量降低导致开工率受到影响。
产能过剩的困扰则更为严峻。截至11月份,山东地炼的一次加工能力为13125万吨/年。实际上,13125万吨/年并不是最终数字,今年仍旧是山东地炼扩产能的一年,日照晨曦、岚桥港口石化、海科瑞林分别建成300万至350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而天宏新能源预计,2015年新上350万吨常减压及配套焦化等装置将因资金链断裂而流产。
“扩张产能几乎成了山东地炼这几年的‘主要工作’。”李宏表示,“山东地炼是从2010年开始疯狂扩产的。”数据显示,2010年,山东地炼的一次加工能力只有6135万吨。也即是说,在短短5年内,山东地炼产能增长了6990万吨/年。
东营一家地炼企业的副总经理周峰道出了苦衷:“当时不扩产的话,未来没有出路。”按照他的说法,2009年国家出台政策,要加快淘汰100万吨/年及以下的炼油装置,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一些小的炼油项目。而2011年国家要求到2013年以前要淘汰200万吨/年以下的常减压装置。
“其实政府是希望大型炼油厂多一些,小型炼厂要么被合并,要么就关门大吉。如果一家中等规模的企业不能增强加工能力,那么今后其发展空间将十分有限。”周峰说道。
除了规模压力,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地炼扩产与山东石化集团的组建不无关系。自从山东省政府提出整合地炼企业开始,组建山东石化集团,争取原油进口资质,让地炼企业看到了发展前景。
《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表示,山东省共有地方炼化企业49家,其中东营就有23家。但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数字相对比较保守。
“方案中的企业数量应该是在册数量。”一家炼化企业相关人士表示,“仅东营地区大大小小就有54家炼厂。事实上,东营地区应该比54家还多,有的炼厂更小,根本没有上册。”存亡之秋
“只有规划没有细则,就无法操作,而且要缩减落后炼油产能并不是简单关停就可以的。”曹明说。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述5家地炼企业最关心的不是规划的问题,而是上哪儿去找钱。
“现在就是缺钱。”周峰告诉导报记者,“成品油升级迫使装置升级改造,装置升级的资金量巨大且投资回收期较长,让我们背上沉重的包袱。”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在山东地炼中占比不少,今年地炼加氢装置增速高达45%。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山东地炼一次加工装置的升级由此前的盲目扩张开始理性回归和降温,但与此同时,山东地炼二次加工、深度精制装置接过升级的接力棒,开始不断上升。不仅是汽柴油加氢装置纷纷上马,另外,蜡油加氢与渣油加氢地炼也在纷纷上报审批。其中神驰化工将于2015年新建100万吨的渣油加氢,玉皇盛世化工将于2015年动工接建300万吨的渣油加氢。京博石化也预计新上连续重整装置。另外,2015年5月中海沥青新建100万吨焦化及80万吨加氢装置也将投产。
“现在我们暂时没有考虑化解产能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生存下去。”东营一家地炼企业负责人这样说。据导报记者了解,资金链紧张压得地炼也无法喘息。今年以来,位于滨州的博兴石化下属天宏新能源贸易公司和上海燃料油品贸易公司先后由于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三角债、民间担保、互保互贷等问题波及部分担保企业。破产虽是极端案例,但其他企业并不轻松,负债率高达80%至90%在业内不是个别现象。
对于地炼企业来说,高达80%至90%的负债率此前属于“正常”,但今年显然不行了。锐财经行业分析师刘江远介绍,“倒贷停止后,很多炼化企业都陷入了危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地方企业,现在整个行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基本没有挣钱的。”
金诚石化董事长周敬才也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取决于能否有充足的现金渡过难关。资产负债比例高,长期依靠银行贷款进行腾挪的部分企业,现金流已经亮起了红灯。相信随着国家信贷政策的进一步收紧,还会有更多的地炼企业被淘汰。
随着成品油价持续下行,国内炼化企业面临巨大挑战。“现在原油一跌再跌,成品油价格持续下跌,明年或将有部分炼厂倒闭。”东营市一家地炼企业相关人士对导报记者说。
尽管山东省要求到2017年淘汰及转产落后企业20余家,缩减落后炼油产能约1200万吨,但在不少地炼企业看来,这并非易事。“如果真的出现倒闭的情况,那么估计到不了2017年,山东就能提前缩减落后炼油产能约1200万吨。”一家地炼企业的负责人脸色沉重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