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最令人瞩目的事件是石油暴跌的“黑天鹅事件”,2014年7月初,国际原油价格为104.42美元,而至1月16日,原油价格已经跌到48.69美元,短短半年之内,国际原油价格跌去一半多,跌幅达53.37%。生意社油品分析师普遍认为石油廉价时代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要挤掉一些成本高的产能,争夺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挤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储能技术的投资,延缓替代品的出现,延长石油天然气的寿命。
过去5年中国需求的增长占全球能源增长的一半,在购买力就是话语权时代,中国成了这次石油降价的受益者之一,但在国际油价持续单边下行的大背景下,石油市场参与者面临巨大的库存贬值和操作风险,地方炼厂库存高企、开工受限,依托柴油短缺经济的生存模式受到挑战。生意社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山东地炼装置产能达1.27亿吨,占全国地方炼油产能70%,2014年以来的开工率不足40%,甚至一度低达20%左右,而山东地炼企业加工原料构成中,燃料油比例高达75.6%,从而对进口燃料油的需求大幅萎靡。
2015年,在能源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主场的原油期货将“千呼万唤始出来”,地方炼厂如何争取原料进口的国民待遇,如何向特种产品和化工价值链的延伸,这些对中国炼厂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鉴于此,中国化工网-生意社携手世界精炼协会、深圳石油交易所,将于2015年4月9-11日在深圳前海举行第八届中国地炼市场与发展峰会暨第七届中外油商峰会,邀请广大油商共同探讨原油进口权放开、原油期货上线、透析财税政策以及地方炼厂如何应变。详情咨询291263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