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储备油料的重要角色,油菜籽实行临储政策已经有7年了。随着东北大豆、新疆棉花先后开始实行目标价格制,油菜籽加入“目标价格机制大军”的呼声也不时响起。下面有请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孙立武为您解读:棉花大豆已经“目标价格制”了,油菜籽还远吗?
孙立武:我国农产品保护性托市收储政策已实行近十年,先后包括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棉花、白糖等品种,收储政策通过设定国家收储价,保证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最低价,保障其收入从而保护其种植积极性。但近年来宏观经济不景气、国内外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融合以及执行中的乱象,令市场机制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进而饱受指责。
2014年起,东北大豆、新疆棉花率先启动目标价格制度的试点与推广,成为农产品价格调控改革的先锋,从第一个年度来看,执行效果整体尚可,但也出现了市场价格下行、补贴执行以及补贴额度效率等问题,目标价格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同样作为收储的农产品品种的菜籽,可能大家对于油菜花那美好的画面都心存向往,但当专业人士透过美好的画面探析油菜籽产业的时候,“一声叹息”足以形容当前面临的状况。
国家从2008年起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保护了农民利益和种植积极性,促进了油菜籽产业的发展。但政策实施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需适时调整完善。据了解,2014年相关部门已经赴产区进行调查,并且市场传闻将收储改为直补。但出于众多考虑,目标价格政策尚未展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菜籽继续实行收储政策,但政策的细节却在众多传闻以及市场分歧下更加扑朔迷离。
参考棉花、大豆的目标机制,将油菜籽向目标价格政策转变。由国家统一确定市场价格和目标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按两者的价差核定补贴额,由政府直接补贴给农民;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补贴低收入群体,油脂企业可随行就市开展经营。既可以直接补贴给农民,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减少国家财政压力。
总体而言,目标价格机制没有完善的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各项政策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一前景足以给菜籽迎来目标价格机制注入信心。